被性侵,你为什么不反抗?

被性侵,你为什么不反抗?

在家的这段时间,抽空把最近的 Netflix 比较火的新剧《她和她的她》看完了。讲实话说一开始看到这个剧名,我以为又是 Netflix 对我这种喜欢看姬片人群的精准算法推送。但看完之后我确实要骂一句,英文剧名《Shards of Her》要好十几倍,中文剧名的摆烂程度堪比把《Never Have I Ever》翻译成《好想做一次》。

就算许玮甯的长相和一身西装的穿搭确实比较姐 T,让人一开始误以为真的是部女同剧,而且中文剧名取得也很烂,但并不妨碍台湾如今在华语影视的领头地位。可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给它一个评价,那我会说,我在豆瓣上给它打了 5 星,但不会再看第二次了,因为它太真实以致于看得很难受,又因为它太刻板以致于看不出什么新可能。

要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来评价一个影视作品确实很难,但我会在这篇文章里努力去尝试。所以如果你有观影计划,可以放心阅读。

《她和她的她》被很多人评价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 Happy Ending + 视频版,由于我并没有细看过这本书,所以我并不能做出评价。在故事主线上来说,两者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她和她的她》不单只是叙述了女主林晨曦被老师性侵的故事,还加上了女性在职场、家庭这些父权社会下处处受到物化和制约的故事,堪称当代女性社会困境的「大杂烩」。

毕竟,性骚扰、强奸、口交性暗示、性爱录影带外流、PUA......这些画面和情节,是吸引更多人(尤其是父权制下作为「主体」的男性)观看的「流量密码」。以前我们经常取笑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现在来看大众传媒的影视剧创作何尝不是?

其实按照这部剧 9 集的篇幅来说,要说这么多事情是完全不够的,这也是让我看完之后会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不痛快感。然而我却也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地关注女性和弱势群体的议题,或者说他们关注的深度并不会到「反思父权制」的层面,反而这样相对浅显且带有悬疑剧情的一锅炖,更能让她(他)们把自己代入进去,为林晨曦的经历感到头皮发麻。

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和她的她》在我看来是成功的。能让更多对这个话题关注不足、或者干脆不关注的人能够在乎到女性切实的生存困境,并为此感到共情和思考,本身比期望它能满足我们这类关注女性主义议题人在乎的「学术性」要重要得太多。

所以,就算我个人会觉得编剧胃口比较大,很多东西只能蜻蜓点水般草草带过,但只因为它让更多人能看见这一点,我觉得就值得给 5 星表扬。

到这里,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最终的结尾会走向 Happy Ending,而不是房思琪式的发疯和林奕含式的悲剧,因为现实太沉重,真的太沉重了。而文学艺术恰恰又有着重塑世界和认知的能力,如果再让林晨曦疯掉或者死去,而谢志忠依旧被人敬仰,观众很可能就会对人类所标榜的「善良」和「同情」感到幻灭 —— 尽管很多事实的确如此。

刚好前不久,朋友圈里也在转那篇《我突然被 54 万人看了裸照》,2022 年了,人类着实没有太多进步,甚至相比过去的某些年代要更退步一些。所以你看,要诋毁一个女性的一生,只需要说她下贱淫荡,说她发疯了就行,这是父权制社会扼杀女性的惯用伎俩。

有点跑题。我知道,口号或者画面的刺激最容易让人愤怒,也最容易调动起人的感官。可是到最后他们总是会对这些受害者问出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不反抗啊?」

房思琪没有反抗,林奕含没有反抗,林晨曦没有反抗,颜圣华没有反抗。每当发生这种事,他们一定会愤怒地表示自己绝不是这样的人,和李国华谢志忠们划清界限,声称自己干不出这种没有人性的事,却又转头就向受害者发难,「你当时为什么一点反抗都没有呢?」

尽管如今的我作为性少数,会和女性一样被父权制社会他者化、被父权审美异化,我还是永远无法说出「我能够感同身受那些面临性骚扰和性侵威胁或是已经被性侵的女性」这样的话。这是我生来指派的男性身份所不会遇到的风险,可每一个女性却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种恐惧之中。

借用豆瓣的一个观点来形容就是,这是只有女性才会切身体会到恐惧的剧情。然而即便我在一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就已经共情到了女性的处境而感到强烈不适,可在那种时候,我的第一印象却居然也是,为什么不反抗呢?而且让女性一个人独自前往深夜无人的大楼,编剧你脑子有洞吗?

剧情的后半部分其实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解答。林晨曦选择不反抗,选择一个人孤僻着生活,选择深夜独自前往危险的地方,都源自于她从小就被迫选择了「顺从」。当这段被努力压制的记忆重新因为面临性侵而被唤醒,她再度陷入解离,创造了一个幻想中的时空。

可是她真的没有反抗吗?

她反抗了,然后世界给她的只有绝望,烂透了。

她和父母说,父母不敢相信这件事情是发生在这样德高望重的尊师身上,反而质疑女儿是不是在说谎;她和警察说,却因为台湾警察的玩忽职守而感到希望渺茫;她和最好的朋友说,却因为朋友的好心帮倒忙而导致人尽皆知。那时候的她不过初中,这是她能想到所有的的反抗方式,最终的结果是,校长出面把事情压了下来,让林家放弃了诉讼。

「这件事传出去了对她不好啊……」

「你看,她刚刚考上了这么好的学校,前途被毁了怎么办……」

「我不知道她是用什么心思来接近我先生的……」

这个吃人的父权制社会,根本没有给她反抗的出路。

我到底有什么资格去质疑她为什么不反抗?她可以是每一个女孩,可以是每一个弱势群体,可以是每一个被父权制压迫的人,错的人不是他们,但应该受到惩罚和承担代价的人却受人敬仰,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因而在林晨曦解离状态下构造的幻想世界中,反抗才能变得有「意义」。就算故事的走向没有逃脱东亚家庭文化叙事的范式,但至少她让性侵她的老师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她遇到了一个愿意一直帮助她调查案件的警察,她的朋友化身敢于在职场为女性争取合理合法权利的战士。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大圆满。从画面的塑造风格上明显的冷暖色调对比也能看得出来,她已经开始慢慢去疗愈自己过去的创伤,和自己的男朋友在星空下重新建立信任和依靠,曾经性侵自己的老师和袒护它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房间阴冷的蓝调和锋利的职场白色西装,也转变成了暖色花丛和慵懒的米色连衣裙。

然而,这种让人看起来非常温馨的场面,在我看来却是全剧最大的败笔。

到了这里,我已经无法再用「更容易让大众接受」的角度来说服自己。因为我真的不想再看到,每一个女性的救赎背后都必须要依附在一个照顾她的男人的怀抱中。Iknow,Iknow,我也承认,我自己在重建自信和直面痛苦的过程中也很需要别人的陪伴,但我相信「依靠男性」绝对不是女性或弱势群体救赎自我的唯一的出路。

我想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性,是千千万万女性成为「自己」的样子,是弱势群体的凝聚,爆发出撼动父权制根基的力量,而不是重新去成为谁谁谁的对象、谁谁谁的妻子,或是鼓起勇气离婚这样的玛丽苏情节 —— 当然对于东亚社会家庭来说,离婚对人多人来说也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勇气,这一点我不否认。

《她和她的她》的结局很明显,林晨曦又重新走回了大多数人会走的老路中,什么慢慢打开心扉啦,接受心理咨询啦,和男朋友逐渐改善关系最终走向婚姻(虽然结尾是拒绝了求婚)等等……我已经听过了太多王子和公主结婚后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却几乎没有听过公主选择离开王子出逃之后和朋友们自己自由快活的故事。

在这点上,我认为编剧依旧被根深蒂固的东亚文化捆住了。它仿佛是一个囚牢,将所有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人围困其中。就连林晨曦这种开豪车住豪宅的顶尖女性,只要你是女性,你拥有一个可以生育的躯体,在危机时刻出现保护你的依旧是男人,最终的归宿还是找一个传统定义中的男性依偎在他怀里,去回忆那些所谓甜蜜的初恋时刻。

够了,这样千篇一律的东亚大团圆式故事快闭嘴吧妈的。

说到底,这个问题根本上就是鲁迅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过的「娜拉之问」,所以,你真觉得人类进步得很快吗?无数的女性虽然意识觉醒了,要对各种压迫说不,毅然选择出走,但最终却意识到,在牢固的父权制下,自己想要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希望有多么渺茫。

不瞒你说,看完这部剧的时候是凌晨六点,天快要亮了,我在房间里哭得很厉害。我觉得这个故事或多或少和校园暴力有些共同点;我们都是需要一辈子去救赎自我的人,我们也都是弱势群体。作为被父权制社会所排斥和他者化的人,我们天然就有着更强的同情心和共情感。

可是,就连这样一点点的善良,也能被利用。剧里颜圣华对林晨曦说,杜骏儒就算每次言语虐待和情感控制她,他只要回家跪下跟她认错,她都会原谅他。杜骏儒们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就获得了比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更多的资源,甚至就连他们犯了错,都只需要假装「服软」就能被一次又一次原谅,而将一切需要承担的代价转嫁给女性。

这也和如今男女出轨之后截然不同的舆论对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结尾,颜圣华做了她认为正确的事情,让剧情走向了好的一边。可是,凭什么受尽了一切伤害,需要面对痛苦的人最终都是女性?

从小的经历告诉我,忍耐和顺从永远都只会助长那些人的气焰。我不愿再相信什么人在做天在看,我只想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都敢于从身边微小的不平等开始说不。

← 上一篇: 洗衣標籤符號分類
下一篇: 【漫畫達人私藏動畫片單】不可錯過的漫改動畫精選(上)feat. 師大白鹿洞 % →

相关推荐